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屠蘇迎新春

筆者:李彬宏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「詩句且題新乙酉,酒杯不愧舊屠蘇。」 古時候的風俗中,農曆新年正月初一,長幼依序拜賀,進屠蘇酒,先幼後長,因幼者得歲先酒賀之。 屠蘇酒,係古人居屠蘇屋所釀的酒而得名。相傳是華陀之方,元旦飲之可避邪氣;但飲酒無度,則反成禍端。 酒的歷史溯自四千多年以前,我們的祖先就有人喝酒,至於酒是何人發明,眾說紛紜,惟一般相信是夏代狄儀所發明。 傳說我國第一位喝酒的人是夏代的開國者大禹,大禹治水,因天氣嚴寒,需要可以增加體溫的飲料,於是請他的好友狄儀研究製造。狄儀將釀成的酒醪斟給大禹喝,喝後大禹覺得渾身舒服,飄飄欲仙,卻對狄儀說:「你的發明不得了,後代的人,必有喝酒而亡國的。」從此之後大禹不再喝酒,且與狄儀疏遠。 在文人筆下,酒史上窮人喝酒是酗酒,是酒鬼;而文人嗜酒是風雅,是韻事。魏晉時代有許多著名的文人嗜酒,都變成了「賢人」,所謂「竹林七賢」就是一例,包括:嵇康、阮籍、山濤、向秀、劉伶、阮咸、王戎等人,崇尚清談,寄情詩酒,行為放誕。其中以劉伶的鋒頭最健,每天喝酒一石,大醉如泥,醒後再喝五斗,還寫了一篇「酒德頌」,中有名句曰:「天生劉伶,以酒為名。一飲一石,五斗解醒。婦兒之言,慎莫可聽!」西漢卓文君當壚賣酒,流傳民間,傳為千古美談;而北魏時,窮百姓觸犯禁酒令而遭到斬首者不知多少。 大禹當年拒酒,且斷語後代必有人因喝酒而亡國的話倒應驗了,紂的滅亡就是一例。 古往今來,中國人給酒冠上許多風雅別名:漢朝人焦延濤,稱酒為「歡伯」;王莽稱酒為「百藥之長」;隋人王世充稱酒為「天祿大夫」,惟梁武帝「斷酒」,指酒是「魔漿」;宋人陶穀更指摘酒是「禍泉」,在他撰寫「清異祿」書中有一段話:「酌於杯,注於腸,性昏志亂,膽張心狂,一言蔽之,曰禍泉!」的確,除了商紂王,還有南唐李後主「醉鄉路穩宜頻到,此外不堪行」,為了「頻到醉鄉」,將大好江山,拱手送人。其他如酒後駕車肇事,乃至層出不窮的家暴、虐童事件,都是酗酒「釀造」的禍害。 帝王貪杯誤國,常人酗酒亡身;嗜酒無度,不知節制,害人害己,奉勸酒癬、癮君子,借酒澆愁、狂歡時,定要記得宋人陶穀「禍泉」之警。尤其年節期間,無論尾牙或春酒,聚餐頻仍,切莫勸酒、鬧酒,務必自我節制、小飲淺品,並相互提醒,喝酒不開車,人人過個平安年。(點閱次數:1382)